摘菌大婶

书农一枚

《第二卷 自为的存在》解读(32) ——《存在与虚无》读书笔记

心理的渗透支配着微妙的情感关系,比如说充满欲望的微妙的友谊,它不使自己成为爱情,否则它就失去了作为友谊的自主性,于是它成为具有惰性的自在。

心理的过程还包含着在先对在后的远距离行动。古典机械论上的远距离行动是将被移动的一方看成在一个个瞬间完全静止的存在,而斯图亚特·弥尔的物理因果式的远距离行动则是把两种状态看作互相排斥的存在,而心理的远距离行动与这两者都不相同。

因为心理的东西是自为的客观化,具有自发性和内聚力,所以不能严格规定为“在先”。它的自发性也是通过其他存在物的规定而被规定的,它不能自我规定。而通过一种叫“流逝”的活动,这种性质的东西在远处又产生了一个与它同质的东西,近处的这个叫“在先”,远处的那个叫“在后”。

在无数的这些“在先”和“在后”中,没有所谓的过去、现在、将来,它们都是以“曾是”的方式存在的一些连续,并且互相影响。这些存在以渗透或动机的方式相互影响,在前者中对象之间难分难解,在后者中它们则有明显的各自立场。

我们举一个关于这种影响的例子,比如会有许多因素增加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意,这些因素可以包括:要从任何人那里将他夺回来的嫉妒、对于对方给予自己的感情的嗜好、在两性关系中获得的快意,等等,这些“来自远处”的影响完全是非理性的,而所有试图用理智主义对此做出心理学解释(心理因果性)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心理因果性本身就包含非理性因素,它是自在向出神的自为的退化(我在《出神的咖啡壶》一文中刚好解释了这种退化)。

上面提到的这些非爱情的因素之所以能加深人的爱情,是因为它们由自在过渡到出神的自为,再过渡到被反思到的自为,通过不断地被反思这种心理的绵延而对自我产生影响,这个绵延的心理顺序就叫做心理时间性。

心理时间性与原始时间性的相同点是它表现为具体的存在方式,而不是一种预设的框架;不同点是前者存在,而后者自我时间化。

当人们努力要规定为应该所是,即身处于不纯反思中,一个完整的时间性世界就显现出来,我深知自己易怒的性格而不去谈论政治,这个心理的世界就变成了实在的处境,我们似乎窥见了自为的外表。

评论

热度(6)